九游官网网页版论坛

东征山西红军只有13万,阎锡山有20万大军,为何还让中央军进驻


发布日期:2025-02-05 02:39    点击次数:128

1935年10月,毛主席带领着中央红军历经长征,成功抵达陕北。然而,彼时所面临的局势依旧极为严峻,困难重重,诸多挑战摆在眼前,亟待去克服与应对。

要知道,当时的陕北根据地面积有三万平方公里左右,也占据着二十多个县城呢。但陕北这地方环境特别恶劣,土地还很贫瘠,人也少得可怜。这么大的根据地啊,经济方面相当困难,总人口仅仅40多万,要养活数以万计的红军队伍实在太难了,更别奢望能进一步扩充队伍啦。

所以,在抵达陕北没过多久的时候,党中央以及毛主席便碰到了红军究竟应当怎样去发展的这一问题。那么,红军具体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发展才好呢?

彼时,红军面临着五个抉择方向。其中一种选择是撤离陕北,前往经济与环境条件更为优越的陕南去谋求发展,林彪便持有这样的看法。并且他曾在一段时间内闹起了情绪,还脱离了部队,执意要前往陕南开展游击活动。

以下几种发展方向可供参考:其一,要保证陕北红军朝着西边推进发展,一步步打通前往新疆的路径。其二,立足于陕北地区,向着北方发展从而靠近苏联。其三,持反对红军出征作战的态度,只坚守陕甘苏区。其四,便是选择东征,向山西进发。

在这5种选择里面,选择死守陕甘压根就行不通。要知道当时那个时候,陕甘地区的经济状况十分差劲,环境条件也极为恶劣。要是一味地死守在这样的陕甘边区,那就等同于干等着敌人来发起进攻,这无疑是在自取灭亡嘛。

向陕南发展并不可行。一来,其距离陕北根据地太过遥远;二来,陕南是杨虎城、张学良等部所占据之地,他们本是倾向与红军合作且有争取可能的力量。若进军陕南,不但会遭遇诸多困难,还势必会将他们推往蒋介石那方,这对统一战线是不利的。

向北发展以及向西发展的话,都会碰到如同陕北那般北方和西北地区所存在的经济难题。即便通过发展能够使根据地得以扩大,可依旧没办法对红军在消耗方面以及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有效的补充。

于是,在1935年12月下旬的时候,中共中央于陕北瓦窑堡举行了政治局会议。此次会议着重探讨了军事战略方面的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状况以及党的策略相关事宜,进而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此同时,还明确了红军的战略部署走向,即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当定位在黄河以东的山西以及北面的绥远等省份。

党中央和毛主席为何把发展方向选定为山西和绥远呢?原因说来并不复杂。其中一方面在于瓦窑堡会议明确了要将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相结合,并且要把红军扩大以及为对日作战做准备这几项目标结合起来。

彼时,东三省已被日本所占领,其对华北五省更是垂涎欲滴、虎视眈眈。红军若要开展抗日斗争、与日寇正面作战,势必要朝着华北及东北方向去拓展。同时,那时也明确了要打通前往苏联的通道这一方向,如此一来,与苏联掌控的蒙古国相邻的绥远,便成了红军的必行之处。

1936年2月20日晚间,红1军团以及红15军团开启了一项重大行动。它们于北起绥德,南至清涧,绵延约40公里的黄河沿岸处,成功渡过黄河,由此正式拉开了东征行动的大幕。

红军成功渡过黄河后,阎锡山立马察觉到了红军的行动方向,旋即派出自己统领的晋绥军,对红军展开围追堵截行动。阎锡山在山西、绥远苦心经营多年,其麾下的晋绥军颇具实力,兵力方面远超东征的红军,总数超过20万之众,并且因掌控着山西兵工厂,装备上同样比红军精良许多。

然而,红军在兵力以及装备方面,都远远少于阎锡山的晋绥军。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面对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阎锡山所率领的晋绥军在与红军作战时,却一次次地遭遇失败,可谓是屡战屡败。

在初期阶段,红军接连战胜并歼灭了多支晋绥军部队。此后,红军兵分三路,分别转战至吕梁山、晋南等诸多地区。在山西的腹地之处,红军大力发动群众,快速扩充新兵队伍,同时积极宣传红军自身以及抗日路线。并且,在形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红军还着手在吕梁山地区建立起了根据地。

在这一时期,孝义等多地相继成为中共中央召开一系列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地点,会议着重就东征红军于山西的发展策略展开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在当时那个时期,党中央一方面确立了经营山西以建设根据地的基本方针与策略,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并巩固根据地以及大力扩充红军等事宜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要求。就拿当时的会议决定来说,明确要在1936年10月之前,将红军人数扩充至3.6万人,并且批准了在陕甘及华北五省开展游击战争。

红军迅猛发展,红色浪潮在山西迅速掀起,晋绥军屡战屡败的状况使得阎锡山陷入了空前的恐惧之中。他心里明白,单靠自己所统领的晋绥军,压根就没办法抵御红军那势如破竹的进攻态势。

于是,在经历了数次内心的纠结挣扎后,阎锡山眼见山西随时都有失去掌控的严峻态势。在此情形之下,他最终做出决定,引入中央军进驻山西,妄图以驱虎吞狼之计,联合晋绥军一同对红军展开进攻行动。

蒋介石早就对阎锡山这类割据一方,对中央下达的命令全然不理会的军阀满心愤恨了。可面对阎锡山这样的军阀,蒋介石却感觉像是老鼠拉乌龟一般,完全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根本就没办法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

就在这个时候,阎锡山向蒋介石发出了请求,希望中央军能进入山西对红军展开围剿行动。蒋介石得知这一请求后,那可真是视作珍宝一般,紧接着便以一种极为高效的速度,调派了足足6个师的兵力,兵分三路朝着山西境内进发增援去了。

那时,蒋介石所调派的皆是其麾下战斗力最强的嫡系部队。先是关麟征带领的第25师,以及商震统领的第32军141师、142师被调入。在晋绥军于兑九峪战斗遭遇失利后,中央军方面,第13军汤恩伯部、第2师郑洞国的一个旅,还有卫立煌的两个师也陆续入境投入作战。

在那个时候,调入山西展开作战行动的晋绥军,其总兵力一下子就达到了15万人之多。并且,蒋介石为能对进入山西的中央军实施统一指挥,特意委派了他最为倚重信任的大将陈诚,任命其担任剿共第一路总指挥的职务,让其负责对东征红军展开围剿事宜。

晋绥军兵力多达20余万,而且山西各地还有不少地方部队呢。除此之外,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入境了,有15万之众,其战斗力挺强,与红军作战经验也丰富。可反观东征红军,仅有1.3万余兵力,和对方相比,实力着实相差太过悬殊。

因此,东征的红军在达成扩红8000人、筹集到50万银元的目标,且成功建立起几十个乡村苏维埃政权以及部分县级党组织等一系列任务后,最终还是作出了回师西渡的决定,继而返回陕甘宁边区。

民国时期,有个声名赫赫的“山西王”阎锡山。自民国初期起,他便掌控着山西,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下来,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长达38年之久,在山西的历史上留下了颇为浓重的一笔。

在他的操持运作下,山西差不多被经营成了一个针都扎不进去、水也泼不进去的牢固之地。阎锡山在统治山西的整整38年岁月里,除了在抗战时期抵挡不住日寇的侵略外,其余的各类势力几乎都被他一一排除在外,就连对付军阀很有一套的蒋介石也未能例外。

并且,阎锡山在经营山西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在他的治理下,山西人口仅一千多万,山区面积还比耕地面积大,可这里不但成了民国的模范省,还建有山西兵工厂等诸多重型重工业企业,在当时民国各省份里,其重工业最为完备、教育最为发达、治安也相对最优。

并且,在阎锡山精心的操持运作之下,其手下还拥有一支人数多达20余万的部队——晋绥军。该部队装备方面相对较为精良,且士兵们都经过了良好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晋绥军完全属于阎锡山的私人军队,除了阎锡山本人,其他人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指挥调度。

阎锡山经营山西老巢达几十年之久,那里有着完备的兵工厂,麾下更是有着二十余万的大军。可就是这样占据诸多优势的阎锡山,在面对兵力仅有一万三千余人的红军时,却全然不是对手,最后甚至被逼到走投无路,不得不邀请蒋介石的中央军入驻山西,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一,阎锡山所率的晋绥军,兵力颇为可观,装备条件也还行,可实际的战斗力却着实不强。阎锡山统治山西的时间甚为长久,经他一番经营,晋绥军在民国诸多军阀的队伍里,就装备情况而言,是能够排到比较靠前位置的。

然而,鉴于军阀部队私有的本质特性,晋绥军在战斗力方面向来都难以与强劲沾边。有着较为长远历史的晋绥军,除了后来脱离出去自成一派的傅作义之外,就再未出现过任何一位凭军事才华而声名远扬的将领了。并且即便傅作义,其也是以擅长防守闻名,并非以进攻见长。

的确,实际情况便是如此,在民国时期那一场场军阀混战当中,晋绥军鲜少有那种令人畅快、大获全胜的战绩。不管是和北洋军阀展开的战事,还是国民党新军阀掀起的中原大战,阎锡山所率领的晋绥军基本上都是败绩居多,胜仗寥寥。

在红军开启东征行动之前,晋绥军实际上并非从未和红军有过交手经历。回溯到1935年的时候,阎锡山就曾安排其麾下的大将孙楚,带领好几万人马渡过黄河,进到陕西境内去围剿陕甘红军,结果却被红军打得狼狈不堪,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逃了回去。

晋绥军装备精良,人数上也占据优势,还拥有地利条件。然而即便如此,其战斗力与红军相比仍相差甚远。正因如此,红军进入山西后,行动起来极为顺畅,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这其中战斗力的差距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在。

其次,阎锡山采取的“三个鸡蛋上跳舞”这一平衡策略,就体现在邀请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山西这件事情上。通过此举,阎锡山试图在多方势力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阎锡山坐拥山西与绥远省这两省之地,在中华民国时期,他无疑可被视作一个大军阀。然而,就整体实力而言,他距离最强的那一批军阀,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算不上是其中最强的存在。

彼时,阎锡山身处华北,面临着三个极为强劲的对手。其北方是妄图鲸吞中国的日本,实力堪称最强。西边是历经长征抵达陕北的红军,虽说兵力和人数有限,可潜力无穷,且有着百姓全力支持。另外,还有曾与之在战场上交锋的老对手蒋介石,他占据江南富庶之地,手段了得,还握有中央大义之名。

红军径直展开东征对山西发起进攻,这无疑是打破了阎锡山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所维持的那种平衡状态。眼看其中一个鸡蛋马上就要破损了,阎锡山实在没辙,只得引入在他看来危害相对最小的蒋介石中央军,以此来重新达成三个鸡蛋间那种令他觉得有“保障”的恐怖平衡。

其三,阎锡山心有顾虑,他深知即便自己拼尽全身力气去指挥晋绥军和红军交战,哪怕最终能够获得胜利,可晋绥军也必定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如此一来,蒋介石等其他军阀便会趁机从中得利,坐收这渔翁之利了。

阎锡山若不顾一切地和红军展开火拼,那他有没有获胜的可能性呢?答案是存在这种可能的。不过,就算阎锡山当真把红军给击败了,那他也必定会为此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特别是阎锡山用来维持其统治的晋绥军,肯定会遭受极为惨重的伤亡。如此这般,在双方拼得两败俱伤的情形下,阎锡山之后还能不能继续掌控山西都很难说呢,那他非要和红军拼个你死我活到底有啥意义?

阎锡山对老对手蒋介石的性格可谓是了如指掌。他心里十分清楚,只要自己稍微露出一点弱点或者破绽,蒋介石绝对会毫不迟疑地猛扑过来,把他彻底撕碎,根本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因此,尽管阎锡山并非完全没有和红军一较高下的实力,可他着实不敢毫无顾忌地去拼啊。毕竟他心里很清楚,要是真的不顾一切拼起来,最终的结果大概率只会让蒋介石从中得利呢。

第四,阎锡山在统治山西方面虽说取得了相对的成功,然而其对山西民众的压榨程度却颇为严重。在此情形之下,山西人民内心燃起的革命热情不但不逊色于其他省份,反倒相较而言更为高涨呢。

在民国诸多军阀里,阎锡山无疑是最擅长经营的那一位。瞧瞧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山西兵工厂,再看看他对山西稳如磐石般的统治,从军阀层面来讲,阎锡山着实是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功。

要知道,仅凭借山西这一个省份(绥远人口稀少,经济状况也极为不佳),就能够长期维持供养多达20余万的军队,并且还具备在天下纷争中角逐争雄的实力,如此看来,阎锡山无疑是一位极为厉害的军阀。

然而,不管是兴办重工业,还是维持那多达20多万的大军开销,阎锡山获取资金的途径无一不是靠对山西民众进行压榨。要知道,山西本就是个山多而可耕地少的地方,人口仅有1000多万,并且还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

20多万大军全靠一个省份来供养着,并且还时不时地参与军阀混战,如此情形下,山西人民所承受的压力那是不言而喻的。在那时,阎锡山对民众进行压榨的程度,已然到了敲骨吸髓这般极为严重的地步。

彼时山西处于阎锡山统治下,表面看似平静且稳固,实则犹如一个随时会被点燃的火药桶。红军展开的东征行动,恰似那点燃山西的星星之火。正因如此,红军东征过后,能够迅速扩充兵员达8000人,并且成功筹集款项10万银元。

阎锡山心里很清楚,山西人民遭受着极大的压榨,对他的反动统治怀着深深的痛恨之情。正因为如此,他不敢让红军在山西久留,要知道,就算他拼尽全力把红军给击败了,哪怕蒋介石和日本人当时都没趁机来捣乱,可他在山西的统治也依然会进一步走向瓦解的。

如此一来,阎锡山经反复权衡利弊,深知若不采取行动,自己极有可能失去山西这块老巢。在这般形势逼迫下,他虽满心不情愿,却也只能硬着头皮邀请蒋介石的中央军进驻山西,只为借助其力量将红军从山西赶走。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